.7万亩、产量.4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

  这串数字,是革命圣地延安苹果种植的概况,也蕴含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密码。

  深秋时节,行走在延安的沟峁山梁,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惹人喜爱,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的脸庞洋溢着丰收之乐。

  作为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气候条件最好的苹果优势产区之一,近十年来,延安持续实施品种、管理、营销“三大创新”,不断推动苹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求数量”到“拼质量”科技赋能加速苹果产业“强身健体”

  云卷云舒,秋意正浓。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眼望不尽的苹果园里,丰收在树梢,喜悦在眉梢。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握住果实、轻轻一转,66岁的村民赵永东摘下一颗苹果。“家里20亩果园,去年赚了12万元。今年苹果品相更佳、行情更好,收入不会差。”说起种苹果,平时言语不多的他头头是道:“除了下苦功,还得会管理、懂技术。”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在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南沟村的果园,“技术范儿”十足: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的传统乔化果树成为过去,矮化密植栽种的果园树形笔直、林间开阔;“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

  洛川县石头镇背古村,果农崔卫东正为两年前的“尝试”而庆幸。那时,他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参观,决定改种“秦脆”新品种。如今,“秦脆”红利初显,崔卫东难掩兴奋:“新品种易于管理、丰产性高,我家7亩8分果园,今年预计收入15万元。将来盛果期,亩收入会是老品种的两倍。”

10月10日,果农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一处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但因技术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延安苹果一度“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近十年来,当地苹果种植从“求数量”转向“拼质量”:优化品种、调整栽培技术、提高防灾能力,一路求新求变,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像这样的苹果新品种,洛川已陆续储备了多个。

  经过近十年推广,林间疏朗、便于机械化操作,高产量、高优果率的矮化密植果园,已呈燎原之势。目前延安全市矮化密植苹果种植面积达72.9万亩,成为苹果种植“升级版”的标志。

  接地气的实用技术让果树“更坚强”。以往暮春时节,倒春寒一来,果农就要通宵达旦守在地里,“挖坑熏烟”防止果树受冻。如今,一款“摩托式烟雾发生器”解决了难题。“果沼畜”循环模式加快推广,苹果走上绿色高品质发展之路。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工作人员在苹果洗选车间装箱打包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年至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4万亩增至.7万亩,产量从万吨提高到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全产业链产值超过亿元。

  万千果农梦圆小康新业态新农人不断涌现

  从延安市区驱车半小时,便至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

  接完客户来电,果农乔桂梅走进果园,识别出客户认养的果树,动作利落地采摘、装箱,将苹果发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客户用手机小程序认养果树,我定期为他们直播长势。采收后,再用快递发货,这叫作‘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她说,“以往苹果熟了才能卖钱,如今果树一开花就有人认养。”

  果树认养悄然时兴,延安全市今年共有5.8万棵苹果树被认养出去。

  同是卖苹果,方法已是天壤之别。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公司,一颗颗刚刚采收的苹果顺次进入智能分选线。如同照CT一般,选果线为每个苹果拍摄出24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客户个性化下单,企业精准化销售。这样的选果线在延安已有条,每小时可选果吨。

10月10日,工作人员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一家果业公司打包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得益于冷链冷贮设备广泛应用,延安苹果渐渐从“论堆卖”变为“论个卖”,身价倍增,消费者也可四季尝鲜。

  “过去苹果在采摘季集中上市,经常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如果行情不好,苹果可以存在冷库保鲜保质,一直卖到来年秋天。”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果农张永亮说。

这是9月20日拍摄的陕西延安市洛川县旧县镇的苹果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业态更加多元,产业加速细分,链条不断延长,一批懂市场、脑子活的新农人应运而生。在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52家规模企业、多家小微企业入驻于此,多人在这里就业。

  园区的一间门店里,33岁的张秀秀正用手机联络客户。从包装箱订购到打包、装车和发货,“一部手机,我就能搞定几乎所有工作。”她说。旺季时,这位返乡青年每月要发出多车苹果。

9月20日,陕西延安市洛川县一家果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包装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截至年底,洛川已培育电商企业家,建立网上销售店3余家,微店多家。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苹果大军”行列。

  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以鲜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网、果框、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农资配送和仓储物流为代表的三产之间正在日益加速融合,带来聚合效益。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革命老区新名片黄土高原展新姿

  坐在自家门前,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的果农张彦斌忙着将新摘的苹果打包装箱、发送快递。

  品质过硬、诚信经营,仅凭网络销售,去年张彦斌就卖出7万斤果子,赚了30多万元。“今年卖得更快、价格更高,预计收入能达到35万元。”他乐呵呵地说。

  多年来,依靠种苹果的收入,张彦斌为三个儿女挣出学费,自己开上了小车,在延安城区买了新房。平时住在城里,工作则在农村,过上了“上班族”生活。

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工作人员在冷库搬运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说,延安70%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一批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苹果不仅是延安农业的第一特色优势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延安最早种植苹果的洛川县阿寺村,近年来建起苹果文化街区,果园变成公园。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果园一年四季有风景。在村头,村民李新安年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栽下的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小小一颗苹果,富裕一方百姓,也刷新了千百年来黄土高原山村面貌。

  安塞区高桥镇政府驻南沟村干部张光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业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是用手机直播果园美景,推介南沟村苹果。

这是10月26日拍摄的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影像里记录着南沟村的巨变。11年前,张光红初来驻村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打电话要到山顶上找信号,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这是10月27日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洗选车间拍摄的各类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年以来,南沟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开始种植苹果等作物。如今,柏油路修到家门口,生产路铺上苹果园。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南沟村成为黄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年,南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5万元。

  “苹果是咱老区延安的一张新名片。”张光红说,它让黄土高原变得生机勃勃,让革命圣地更加美丽。(来源: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