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苦也不重,家里大小事都能招呼上,一个月还能收入两三千块钱,现在是政策好,日子也好,生活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今年66岁的马巧玲是子长市涧峪岔镇人,年搬进芽坪移民安置房。
今年9月,涧峪岔镇政府为了让易地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积极强化就业帮扶,围绕“车间进安置点,居家能就业,迁后稳脱贫”的工作思路,在城区芽坪移民搬迁安置点投资了10万元,创新打造“涧峪岔镇特色食品扶贫车间”,让像马巧玲一样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有稳定收入。
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吹响了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号角。
彼时,摆在延安人面前的是一份严峻的考题:到年底时,延安仍有3个贫困县,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延安各级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5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努力做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
甘泉县石门镇南沟门村,54岁的脱贫户李侯随正料理着日光温室大棚。年,在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李侯随建起了一座蔬菜大棚。当年,大棚就卖了1.7万多元,这让被贫困紧紧束缚的李侯随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于是,不怕吃苦的李侯随一头扎进了大棚里。年,他如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善于学习的李侯随不仅成了种植能手,还尽己所能,帮助其他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李侯随笑着说:“我有能力了,就要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在脱贫攻坚中,延安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因村选派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个市级单位、2.69万名市县乡干部联户扶贫,组建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正在走访贫困户,有事请拨打。”在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其中一条写道:6月29日14时40分,去政府送报表。这是他留在新寨子村最后的话语。今年6月30日,在驻村工作中,孙小京不幸去世。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还一心牵挂着新寨子村,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
驻村以来,孙小京以新寨子村为家,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累计硬化生产路平方米,村庄巷道平方米,修建路旁护坡平方米,村庄巷道全部实现硬化,通村主干道实现绿化;安装村委会广场健身器材13件,恢复水稻亩,发展中蜂养殖12户箱……在他的带领下,新寨子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余元。
南沟村是安塞区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沟村通过“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模式,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年,南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近年来,洛川县紧紧围绕苹果主导产业做文章,坚持前生产和后整理同步发力,建立健全益贫带贫机制,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入苹果产业全链条,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今天,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殷切嘱托,延安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闯出了一条脱贫新路。
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洛河峡谷……延安干部群众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奇迹——“十三五”时期,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累计脱贫1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56%。
从光荣的历史走来,向幸福的未来走去。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宏伟画卷在黄土高原上铺呈,幸福美好的小康梦想正在这里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记者刘小艳)
原标题:《告别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延安脱贫攻坚历程回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