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拓家河水库
年10月17日,洛川县拓家河水库迎来了一群从北京远道而来的“第二故乡访问团”的知青们。湖水浩淼,碧波荡漾,湖面上白云倒映,水鸟啼鸣,四面青山环抱,绿树葱茏。老插们跑上大坝,放眼湖面,他们赞叹:“太美了!”有的大声呼喊:“拓家河,我们回来了!”同学们努力寻找着岁月的痕迹,沉浸在了昔日修建水库那火热劳动场面的记忆里。
年9月,我在生产队听说县里决定要在槐柏公社修建拓家河水库,每个队都要出民工,先要一些石匠和木匠。在农村,匠人不多,家户箍窑都要外请石匠。没办法,队里就把几个身强力壮又心灵手巧的派去了。后来听说石匠就是开山炸石头,木匠给民工安撅把,砍树枝做栅栏门。10月中旬,北京干部通知,所有知青进驻拓家河修水库,吹响了北京知青参加水库建设的进军号。
修建拓家河水库在当时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国家“一穷二白”,县长兜里也没有多少钱;又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梦想,旱塬不用深井绞水还能用水灌溉,那太美了。决策者的设想是,在拓家河川道筑起高43.3米的大坝,蓄水成湖,再修筑引渠、涵洞,把水引到武石、槐柏、老庙、杨舒、石泉等5个公社,使8万亩农田变成水浇地,实现旱涝保收。
年10月中旬,带着美好的憧憬,知青和乡亲们背着铺盖,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工地。修水库的民工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营,下设几个民兵连。我们公社知青番号是“永乡五七连”,连长是东高地一中知青铁淑华和一位姓安的当地青年,五七连下面又设2个排8个班。我们的任务是筑大坝,修明渠。当时的口号是:“举旗抓纲齐动员,拼死拼活战旱塬,实现水田十三万,五年任务三年完”。
永乡五七连的驻地在后仙姑河村,知青们一到驻地就傻眼了,只见半山坡上新掏的窑洞只有2米高,3米宽,4米深。领导给大家分了住处,一个窑洞里住9个人,左边从门到里边一溜6个人,窑掌睡3个人。窑洞分配完了,还有7班的男生没地方,大灶的坡上有一土壕,上边盖上树枝,就当临时住处了,同学们戏称为“菜窖式宿舍”。窑洞都是新打的,没经过晒,里面非常潮湿。同学们拿树枝铺在地下,树枝上再铺上草,然后放下自己的铺盖。门也是树枝加糜谷草编成的。新窑潮湿,同学们每天早晨都要把被褥拿出去,在太阳下晒,如果忘了晒被子,晚上潮得就不能盖了。
有一个土窑,晚上窑顶突然塌下来一大块土,土块把一个知青的树枝床砸歪了,知青往旁边一轱辘,接着睡,就没醒,因为太累了,可把旁边的人给吓坏了。大门口用来挡风的是树棍儿夹着些干草做成的栅栏,根本挡不住风。夜里睡觉太冷了,有的同学不得不抱团取暖。夜里起来小便时,冻得浑身发抖,男生就隔着栅栏往外尿,第二天门上一片冰柱;女生则忍痛在脸盆里解决,第二天用这盆照常洗脸。兄弟连有一个叫少尼的同学特别怕冷,起夜时他先尿在自己的饭盒里,待起床后再倒掉,而后再接着用那饭盒从大灶上打饭吃。现在说起来都是笑话,当时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具备,知青们就是这样受过来的,这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陕北农村的真实写照。
住的条件差,吃穿同样只达到最低限度。五七连设有大灶,在住处的右侧山坡上,专门有做饭的大师傅。知青们每天到这里吃三顿饭,吃的是玉米或糜子蒸的杠子馍,每顿每人半斤,根本不够吃。菜是盐水煮土豆或萝卜,有时是萝卜干蒸煮以后拌着吃,油很少。有时候改善伙食,吃一次肉菜,全连的人都欢呼起来。
在劳动的过程中,大家的鞋常常会弄湿,就用灶火下的灶灰或柴草点火取暖后的灰把鞋埋起来,慢慢就烘干了。有一次,我们队一位女同学烘鞋的时候,没注意里面有余火,鞋子被烧毁了。寒冬腊月没有鞋怎么办?这时,北京干部王佳华拿出了自己仅存的一双鞋送给她,令她惊喜的是大小正合适。这份感激之情,她至今仍念念不忘。
年的冬天,整个延安地区农村都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知青们身在洛川,与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建设洛川,义不容辞。在这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具备的环境里,他们毫不犹豫,在现实面前挺起腰杆。看看两侧山头上巨大的标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他们勇敢地冲了上去,投入到更加残酷的原始劳动中。
北京知青都是20岁上下的姑娘小伙,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成了水库工地的一支生力军。同学们不怕苦和累,很快就汇入到劳动大军中,拉土方,炸石头,修明渠,打隧洞,水库工地到处活跃着北京知青的身影。
我们在半山腰挖土方每人每天定额是4方,土要运到大坝上,而且以压实的计算。农民更惨,不管你村今天来多少人,按应该来的人数算,就是说,村里应该来10个人,今天只来5个,那也要完成10个人的任务。从坡上向坝基推土,用的是架子车,人要跟着车子跑,要掌握好速度和方向。有时用力过猛,车子就翻下坡去了,只得跑下去把车厢和车轱辘扛回来,那情形真是惨!
早晨,川道里的风比延河大桥上的风硬得多,身上的衣服早就被吹透了,真冷啊!我们经常早晨天亮到工地,天黑之前收工,中午只吃一个杠子馍就凉拌土豆,喝蒸锅水。兄弟连的知青们起床之后先要到半山上背一次石头,然后才吃早饭。
知青在北京干部的争取下,每十天学习一天,就算是休息吧。在那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虽然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但是同学们的精神充实,思想向上,朝气蓬勃。旧县五七连的同学在背石头之前还要出操跑步,然后在脑畔的平台上排着队高唱:“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过得硬的战士心最红……”真是豪情满怀,激情迸发,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水库工地上有名的“五好民兵排长”、武石公社甘石大队的北京知青马胜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做过饭,挑过水,挖过土窑洞;他打炮眼,开山石,修道路,箍过水洞,工地上的活几乎都干遍了。为大灶挑一担水要走2里路,马胜虎一天能挑30担水,相当于每天负重走60里山路。哪里任务重、任务险、任务急,他就出现在哪里。在危险时刻,他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三次救护知青战友,在工地传为佳话。水库《工地战报》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指挥部向全团通报表扬。
女知青们朝气蓬勃,个个都是“铁姑娘”。拉土方,女生和男生跑得一样快;打炮眼,女生抢着抡大锤。正应了那句口号——拼死拼活战旱塬。我们队的小郭得了湿疹,赤脚医生没有做皮试就给她注射了青霉素。结果出现过敏反应,心率多次每分钟,浑身没劲儿,人都瘫软了,医院,才脱离了生命危险。结果她只休息了两天,就义无反顾地继续干活去了。北京干部老靳一看急了,说:“都这样了还干什么活!”
放炮开山是非常危险的活,从没干过这些活儿的知青们,毫不畏惧,承担起了这一重要的任务。打石眼儿就是在山坡上钻炮眼,然后放上炸药炸石头炸土块;下面的人装车拉土向坝基上运。冬天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握钢钎的手常常被钢钎粘住,搞不好就被撕下一层皮。于是,扶钎的人拔上一把野草,缠在钢钎上,保护自己。抡大锤的同学往往要身强力壮一些,几个人轮换着抡,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胳膊疼。
有时候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永乡五七连的工地上,坡上抡大锤的同学意外脱手,大锤飞下山坡,擦着一位同学的头发飞了过去,好险呀,那位同学惊出一身冷汗。
常志安是石头公社独不着大队的北京知青,他和知青们担负放炮崩山的任务。每次放炮过后,他拎起钢钎,爬上山坡去排除险情。一次放炮过后,一磨盘大的土块急速下滚,后面的小土块纷纷跌落。看到坡下还有装车运土的老乡,小常扑上去用身子死死顶住大土块,两脚用力蹬在山坡上。下面装车运土的社员迅速躲开了,可是,那几百斤重的大土块却推着小常从半山腰滚下来,一下子从小常腿上压过去,他的腿被砸伤了。乡亲们跑过去,医院治疗。
象常志安这样的勇士,这样的事迹,在知青和当地青年中涌现出很多。堵河的堤坝进入合拢阶段,水流湍急,扔下去的泥土马上就被水冲走。看来非下水堵不可了。但洛川的初冬,寒气逼人,河水冷得刺骨,老乡们扑通一声跳下水去干开了。知青们也跟着跳下去。不一会儿,大家就冻得浑身发紫,脸发青。真是“脱皮掉肉不怕苦,泰山压顶不低头”,人人都是英雄汉。
年7月1日,拓家河水库胜利建成。5个公社的乡亲们逐步解决了生活用水,8万亩农田有了灌溉用水,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水库实现了设计要求。如今拓家河水库供水系统完善,中部塬区各村各户用上了自来水,告别了绞水和窖水。水库里发展养鱼,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拓家河水库已经成为陕西省一座有名的水库,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许多城里人到这里划船、赏景、郊游,成了洛川县一处热门景点。
我们这些当年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北京知青与洛川人民一起,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双手,凭着满腔热血,拼死拼活,修建水库,引水上塬,创造着神奇,换来眼前的美景,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第二故乡回访团的知青们环湖漫步,踏寻昨日的遗迹,议论今天的幸福,畅想未来的发展。回访团成员、水库建设中立过大功的知青、如今的水利专家任凌义说,水库建成送水的欢乐时刻,他曾在桃花畛南沟涵洞口写下一副对联:“水过桃花畛,感谢修渠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大家再诵读这副对联,共同体会出新的更深刻的意思蕴含其中。
年,拓家河水库迎来一群为水库建设作出贡献的的北京知青
王凤桐,年赴洛川县永乡公社红卫四队插队;年10月在洛川县气象站、延安地区气象局工作,任农业气象工程师;年在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组织部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