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鼓王安志顺说过,鼓是天籁之音,所以要声闻于天。

陕西非遗专家张志春说,鼓的节奏是生命的律动节奏,是人之初母亲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意识的张扬。

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说,这样一次全国喜庆锣鼓展演汇聚了全国各地最有代表性的锣鼓文化,表达了人民群众喜迎十九大、同心共铸中国梦的豪迈心情。

陕西的乡村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有“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人人会打鼓”的说法。

陕西各地的锣鼓文化历史悠久,锣鼓的形态比如阵法鼓点曲牌等,有些明显有古代两军对阵、以命相搏、声闻于天、排山倒海的军鼓特征,有些则带有古代春社秋社的庄严神秘的祭祀特征,还有些似乎与庆典宴饮乐舞结合起来,欢快活泼。当然我不是专门的锣鼓研究者。

按照陕西农民的说法,锣鼓不叫锣鼓,叫家伙,一个村庄如果到了过年过节,连个家伙都敲不起,就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就会说这里的人没有精、气、神。所以在农民看来,鼓就是精神,就是精、气、神的象征。大凡敲鼓,都不是自己给自己敲,而是给别人看。尤其在这么个全国性优秀民间锣鼓大展演中,各个鼓队之间都暗暗地较上了劲。按照民间传说,天上的雷公打雷就是打鼓,人间的鼓敲起来也希望声闻于天,所以西安城有古代晨钟暮鼓报时的钟鼓楼。

青壮年果农才是蹩鼓传承的生力军

洛川我来了多次,虽说到了陕北,传统上,洛川属于陕北和关中交界地区,其口音、文化风俗、饮食习惯更像关中,窑洞不是崖窑,而是箍窑,打夯而起的窑壁足足有一米厚,十分结实。蹩鼓队员背后插着戏剧里的靠子旗,这些都是陕北腰鼓、祭祀鼓舞中少见的,不像陕北北部流行说书,这里更流行戏剧,连剪纸中也多戏剧元素。靠子旗插上十分威武,这可是源于古代战争和戏曲舞台的武将装扮,是令旗。蹩字也更像关中土话。蹩就是陕西土话奔腾跳跃的意思,蹩鼓就是在跳跃中舞鼓。蹩鼓比韩城的行鼓轻一点,大小差不多,绑法有讲究,鼓必须结结实实顶在腰部,以便于跳跃,不像行鼓,骑马蹲裆,鼓在胯下。一个是后仰,一个是上跃。只有绑上鼓才能体验到这种感觉。鼓槌是弯弯的,因为怕力气太猛打断了。

作者王智(右一)、非遗专家张志春与洛川孩子们

我曾在洛川会议旧址前观百人果农蹩鼓,看到的全是青壮年,才意识到,这些年,许多乡村的鼓平日都是老弱妇女在打,因为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所以打不出气势。只有到了洛川,才看到感到,发达的苹果经济,使得这里的年轻人很少外出打工,家家户户都在自家果园忙活,所以这里的乡村几乎没有空巢老人、没有留守妇女和儿童,一家老少住在一起生产生活。年洛川才开始栽种苹果,如今,这个从丝路西端传进中国的《圣经》里的智慧果成了这里的支柱产业。一路看到果园和苹果广场、苹果路灯,进了农家,年轻果农在网上做生意,宽敞的窑洞里父母孩子媳妇一家人热炕头,其乐融融。我问,这里人出外打工吗?回答,自己的果园都务不过来,还外出?所以,一年四季,这里都很容易组织起一支青壮年的蹩鼓队伍。我感叹,这种形态才能守护传统的美丽家园,也更有利于民间鼓的传承。所以,这里全县的青年果农们都是洛川蹩鼓的后备大军。

挎鼓、撂锣、绕花杆

在这次全国优秀欢庆锣鼓展演上,看到韩城行鼓的出场,在队伍里有很多年轻熟悉的面庞,有上过央视春晚的,有上过陕西春晚的,有上过陕西著名的非遗展演《天地社火》演出的。因为我做过央视春晚的非遗顾问,我才熟悉他们。我知道这支文化馆组织的队伍,有来自当地农民,更有许多人是来自韩城驻地钢厂的产业工人队伍。韩城行鼓如今同安塞腰鼓一样是陕西锣鼓最著名的名片之一。

我曾在韩城史圣司马迁祠前的司马坡观韩城百人行鼓。当地民谚说,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是韩城人自豪的一句话,司马坡前古代青石路被硬轱辘车轧出的车辙和巨大的铁锔子修补的路面依然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韩城地区自古以来文化昌盛,鼓的文化在这里也十分兴盛。但在这里我依然担心,一个排山倒海似的鼓舞,乡村精壮劳力能否汇聚起来,如果多为老人则没有气势可言。

一支来自龙门钢铁公司从上万名钢铁产业工人中筛选出来的青工组成的百人行鼓队,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炼钢工人,其体魄与毅力自然不同旁人,他们近年来连续夺奬,训练有素,此次彩排,已经连续30多天。这样的训练,放在规模大一点的乡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说都是很困难的,但是作为大型企业,却能迎刃而解。就这样,年轻人们还说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当地文化部门也在探讨锣鼓的传承,有观点认为,如今乡村的大型传统锣鼓活动,要积极和驻地大型企业合作。大型企业有文化才有凝聚力,这也是最好的传承。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相传,韩城行鼓是蒙古人庆祝胜利的战鼓,一定要击打和体现古代蒙古军队军威严整、热烈强悍和排山倒海之势。这种鼓之所以看上去与众不同,是因为鼓足足有20多斤,十分沉重,比一般的鼓厚大沉重,绳索紧挎腰间,鼓腔上沿紧卡在肚腹,下沿垂于膝盖以下,双腿必须以骑马蹲裆势重心下沉,双脚脚尖要向外直刺而出才美观潇洒(决不可内八字),双手鼓槌必须垂直上下敲击,身体后倾,仰头向天,左右摆动更显威武。这种动作才有独一无二的“挎鼓子”称谓。没有强健的体魄无法完成这样的动作。

韩城行鼓还离不了花枝招展的姑娘们“绕花杆”。身着鱼鳞服饰,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姑娘们,手执比自己身材高一倍多的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摇摆奔跑与锣阵相互呼应。有人用婀娜多姿来形容我以为不妥,即便是巨大的花杆也是力与美的体现。韩城非遗保护中心的杨晓燕说,长期训练绕花杆的姑娘们甚至练出了臂力与肌肉。

鼓阵的表现,其中还有飞锣和撂锣,数名锣手相互击打忽然像飞碟搬横空掷出,玩起花子。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挎鼓子,流行于现韩城市北部,尤其以龙门镇西原村为最。表演时以鼓为主,有挎鼓、抬鼓、车鼓,打击时锣、铙钹与之相配合。其中锣、鼓均为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

作者王智(右一)、活动司仪与韩城市代表队合影

(作者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