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25日消息初秋时节,三秦大地秋高气爽,这片绿意盎然的热土正孕育着蓬勃活力。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三秦大地,媒体记者们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陕西的高质量发展盛况。从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发展成果的展示到宝鸡高新区一辆辆崭新的吉利汽车下线,从陕北榆林小保当煤矿现代化的矿井到陕西汉中洋县循环农业,秋风正起,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干劲十足。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要求,要以开展“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更加注重以优化创新生态构筑竞争优势,以链群结合推动产业升级蝶变,以招商引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以资源活化利用擦亮文化名片,以绿色低碳转型牵引生态建设,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以西安城墙为代表的文化景区已经成为了展示陕西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央广网发李明摄)农业求新求变高质量赋能高效益秋日的下午,和煦的阳光洒在红彤彤的苹果上,光影变化间苹果显得格外漂亮。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洛川苹果”的产地。陕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3万亩,人均3.3亩,居全国之首,是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据了解,全国每9个苹果就有1个产自延安,延安每3个苹果就有1个来自洛川。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告诉记者,近年来,洛川县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落实品种优化、矮化密植、科技赋能、园区带动等8方面30条具体任务,目前已初步形成“八链同构、三产融合”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实现了集链成群、多链增值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在洛川县,苹果产业链不断延伸,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数据显示,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陕西洛川标准化苹果园(央广网记者张伟摄)如今,陕西的水果在全国颇具盛名。陕西的苹果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樱桃种植面积排在全国第二,葡萄种植面积全国第三。世界上每7个苹果、每5个猕猴桃,就有1个来自陕西。近年来,陕西省以洛川县、眉县为代表的果区依托科技,走果业各环节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道路,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秦岭北麓,渭水之滨,在金秋时节充满丰收的味道。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宝鸡市眉县是全国优质猕猴桃主产区,种植猕猴桃30.2万亩,总产量53.5万吨,综合产值60亿元。在加快建设全球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引领区的过程中,眉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引领质量升级,同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拓展销售渠道,持续推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我们公司有全自动猕猴桃分选线3条,日分拣量可达吨,年储藏销售猕猴桃5万吨,年营业额超5亿元。今年猕猴桃开园以来,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我们已销售猕猴桃多万斤。”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齐峰告诉记者。陕西眉县齐峰果业现代化选果车间(央广网记者张伟摄)眉县县委书记王继萍表示,“我们将大力实施果园设施化、全程机械化、管理数字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五化’建设,突出‘培优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努力做好‘前生产、后整理、拓市场’,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三产融合,推动眉县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商洛市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资源富集,生态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称,食用菌产业是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丹凤县铁峪铺镇寺底铺村依托区位和市场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在苏陕协作的重大产业项目支持下,建立了商洛市丹凤县棣花茶房食用菌产业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陈文告诉记者,陕西坚持特色定位,做大“土特产”文章,陕西整合资源打造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和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个—亿级产业链,特色产业不仅发挥了特色地域优势,而且按照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文旅展现三秦韵味要质量更要效益文化是魂,展现的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近年来在陕西各地,多项富有特色的文旅产品既展现了陕西文化高质量的底气,也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效益。遍地开花的文旅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是丰富了当地的文旅业态。“农文旅+”融合,使得袁家村这个小村庄更加红火。颇具特色的建筑带着关中韵味,沉浸山水之中细品乡愁;台上皮影戏咿咿呀呀,呷一口老碗茶舌底流香;小吃街吆喝声声,凉皮、烙面、粉汤羊血、桂花醪糟让人目不暇接……“年以来,袁家村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紧紧依托传统文化、关中民俗做文章,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年,袁家村接待游客达万人次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袁家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创战告诉记者。说起西府老街,宝鸡市民刘先生颇有兴致:“离家很近,里面各色宝鸡特色小吃都有,确实是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外地朋友来了带到这里也很有面子。”宝鸡金台区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宝鸡四区八县的名优美食、传统技艺汇聚在西府老街,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园区,开街五年多时间,已吸引2万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成为外地游客了解宝鸡的重要“窗口”。宝鸡金台区西府老街,演员正在为群众表演节目(央广网记者张伟摄)金台区西府天地管委办主任刘波告诉记者:“西府老街不仅是一条小吃街,它蕴含了西府的建筑文化、餐饮文化和民俗文化,文化让它有了生命力,成为全省古街业态的示范和亮点。西府里和西府老街总共有25个非遗品牌,特别是西府里有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入驻,增加了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夜幕降临,位于延安宝塔区的延安旅游新地标——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大型沉浸式行进歌舞剧演艺《延安十三年》展现出来的文化魅力让游客连连称赞。金延安景区以“延安记忆”为主题,“镜像历史、写意延安”为规划设计理念,以延安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为脉络,追寻延安的前世今生。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中国首个裸眼3D红色故事艺术映画《延安记忆》、大型沉浸式行进歌舞剧演艺《延安十三年》和中国首个《红色家风馆》等多元化体验红色文化旅游作品,让这个景区充满文化的气息。“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打磨提升红色演艺作品。同时,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活’起来,让金延安景区成为延安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陕旅集团延安公司国小强表示。十三朝古都西安城里,古城墙被打造成了城市的“金名片”;永宁门外上演的“迎宾大典”以绚丽的声光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曲江池、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依托唐朝建筑遗址,配合文化剧目,打造出了富有内涵的文化景区……汉中兴汉胜境景区实景演出(央广网记者张伟摄)近年来,陕西省聚焦全要素整合文旅优势资源,推进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陕西省文旅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一核四廊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当前,陕西省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十百千”培育工程,全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基地11个,国家认定动漫企业10家,相关联企业营收达25.88亿元。根据《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十四五”时期,全省将新建重点项目个,计划投资8亿元。创新赋能高质量行稳方能更致远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陕西的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是底气、人才更是底气。陕西省有所高等院校、0余家科研机构,有72位两院院士,但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省”,陕西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正所谓行稳方能致远,陕西稳扎地盘,从源头入手,把科技创新和更靠近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突破口。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秦创原的建设提供了探索西部科教大省创新驱动的新路径,让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顺利“握手”,为陕西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了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陕西省研究出台了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包括“三项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成效明显,创新生态更加开放。数据显示,年至年,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家增至家。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央广网记者张伟摄)走进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六旋翼排爆无人机、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展亮相,商事、税务、政策、知识产群等8大类10个服务窗口映入眼帘。秦创原上,创新风正劲。据悉,今年以来秦创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亿元。“四链”融合深入推进,国际丝路科学院创新基地、全省首个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落户,秦创原资本大市场揭牌,新增5个创新应用场景、7个高校科转平台、11个市级“三器”示范平台、10个地市协同创新基地。近年来,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质量双双提升,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凸显。截至目前,陕西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24户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居西部第一。今年年初,陕西省西安市成为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是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既是陕西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科学交流中心。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央广网发西安高新区供图)将目光向西平移,在宝鸡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每90秒就有一台汽车下线。在高度智能化的汽车生产车间,这样的速度已经成为常态。“在这里,物料上线、焊接、搬运、涂胶等工艺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整个车间只有18名设备专家负责监控设备运行,全工艺流程没有人工参与作业。”吉利汽车宝鸡公司总经理周秀龙说。宝鸡吉利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张伟摄)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一台台智能化的印刷设备正在作业……陕西北人印刷厂间的印刷设备(央广网记者侯凯奇摄)“大家看我左手边这台机器,它每分钟印刷速度为米,代表了我们国家目前的最高水平。”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习大润介绍道。香烟盒、纸尿裤、牛奶盒、卫生纸……这些日常使用的生活物品的外包装可能都是这家公司生产的机械制造出来的。据介绍,该企业具有50多年的软包装机械设备专业制造经验,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凹印、特印设备制造企业。目前,该公司产品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0余台设备分布在世界各地。来到位于榆林的陕煤集团小保当矿业公司地下采矿区。在这里,煤炭的采集、运输、通信、环境监测等环节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应用,如今智能化的煤矿让人很难想象到这就是煤矿。小保当矿业公司调度管理员正在检查集控机房运行情况(央广网发谢晓玉摄)以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为例,该工作面以万兆以太网络+5G无线通信为依托,搭载最新一代鸿蒙系统,设备多平台通用互连,实现了一键启动、记忆截割、支架跟机、数字孪生等功能,开采工艺实现了行业首创。在二号矿井第五工作面旁,小保当煤矿董事长杨征告诉记者,煤矿的通风、供配电、供排水、辅助运输等生产辅助系统都已经实现自动化远程集中控制。很多巡检任务都由机器人来承担:变电所巡检机器人、胶带输送机巡检机器人、智能瓦检机器人全天候忙碌,采集现场的温度、烟雾、气体浓度等数据,为井下各系统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在三秦大地,随处可以感受到工业发展的蓬勃力量。据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康宁介绍,年上半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5%,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6.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0%,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8%,高于去年同期16.6个百分点。擎旗奋进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未来,陕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机遇,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奋力追赶、敢于超越,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气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记者张伟侯凯奇实习生谢欣怡刘诗月)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5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