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人才先行,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年我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来,筑巢引凤,广聚贤才,先后吸引了山仑、廖万清、石学敏等2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市建立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工作站的团队成员分别入驻延安各县区,助力苹果产业后整理、生态建设、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目前,这些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情况如何?为延安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理念、新技术?

黄土高原地区的苹果大多种在山上,而山坡地不利于降水的存留,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降水量不够,都需要补充灌溉。针对我市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急需高效灌溉,而刚建园的果农没有收益、不愿购置灌溉设施的问题,年,落户我市的山仑院士工作站提出一种新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移动共享山地苹果滴灌系统,工作站的主要成员马理辉博士,主要从事节水灌溉、滴灌水肥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宝塔区河庄坪镇余家沟村成了他推广这项技术的主要基地。

山仑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马理辉:如果没有滴灌技术的话,你们自己施肥一般能施多少?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余家沟村村民谷延刚:那就慢了,挖这么深的坑,把肥料撒进去,再拌起来,有这个东西就不用(挖坑了),有水的情况下五、六十亩都能施完。

山仑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马理辉:有了我们这一套灌水施肥的移动系统之后,我们的山地,小块地施肥就很方便,我们就可以用三轮车、用集雨窖收集的雨水,我们都能够把水充分的利用起来,投入很低,然后施肥又很高效,又省工。

山地苹果是余家沟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有多亩山地苹果,有20年种植苹果经验的李新平告诉记者,开春时苹果树最怕受旱,去年他栽了棵苹果树,三月份就死了90多棵。用上这个滴灌,他确实觉得省时省力省心。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余家沟村村民李新平:滴灌(技术)我在门外也去的多,见过这个东西,人家山东那一带用了滴灌,苹果都结的80以上的果。我们人工拿三轮车,山下把水接上浇10亩地就能把你累死,用了这个技术一天浇个几十亩没有问题。

年9月,延安清洁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组建成立山仑院士工作站。年12月18日,工作站正式通过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专家评审,被认定为延安市级院士工作站,主要进行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节水农业生物学等综合研发。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市志丹县、吴起县、宝塔区的多亩果园里推广应用,加上技术和实用技能的普及推广,让区域内果农受益匪浅。

延安市宝塔区科技局局长董红:(山仑院士)工作站在河庄坪镇万庄村建成试验示范基地70多亩,引进水肥一体化、油菜覆盖等多项新技术和新品种。同时,面向技术员、果农开展多次技术培训和知识的普及,提升了咱们本土技术水平,有助于建成和培养属于我们本地的产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用一句俗话说来说,咱们科研院士站就是“金凤凰飞上了咱们黄土坡”。

“金凤凰飞上了咱们黄土坡”,董红局长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两年来,这些工作站的院士专家们在各领域助力延安产业发展,成为驱动延安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就拿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来说,工作站的专家们除了帮助果农在选种育种和分级挑选、销售方面不断创新,还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苹果冰酒系列产品,让每颗苹果都能实现自身价值。

在苹果冰酒的生产车间内,机器正在粉碎从苹果园里收回的落果和残次果,再通过发酵蒸馏,生产出口味不同的苹果冰酒,这一新产品的研发,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

洛川院士工作站团队研究员安贵阳:苹果冰酒在我们国内,在我们国家还是没有。好的苹果,商品果,我们采下来鲜食把它卖掉,那么还有一部分,不够客商收购标准,两个月后我们做冰酒,那么它的增值空间在5倍到10倍。

除此之外,洛川县的一些苹果销售企业也在院士工作站的启发下,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销售洛川苹果,并在苹果配送环节加大投入力度,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预计今年苹果销售将突破一亿元。

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恒亮:我们从流通环节建成了我们的冷链配送车队,降低了流通环节的费用成本,缩短了配送距离和配送时间,满足消费者对生鲜水果的鲜活需求。

用领先的科技助推产业发展,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集苹果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也加大了和洛川院士工作站的研发合作。

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贺建华:下一步,我们准备推上苹果酒的项目,以及和西北农林大学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新款苹果酒,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可以对我们苹果深加工行业有更好的提升。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为首的洛川院士工作站,从年3月成立以来,除了对苹果生产前端的育种培育和抗逆性栽培等方面研发突破,同时对苹果后端的精深加工进行全产业链的拓展,累计为当地果农现场培训多次,指导建成智能化肥水管道化输送果园亩,建成10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产生经济价值1个亿。

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部部长王艳:我们将继续跟院士工作站加强紧密的合作工作,把我们洛川的苹果产业乃至全市的苹果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15:14

除了延安苹果,“延安绿”也正在成为延安一张新名片,20年里,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改变,退耕还林成效显著,但如何处理好生态林与经济林的关系、将浅绿转化成为深绿,发展好绿色经济,成为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林分结构问题,延安市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从年起分别在南泥湾、吴起县吴起镇、宝塔区李渠镇建立科学研究标准地。

延安市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专家刘广全:现在林子绿已经达到了,但是没富起来,我们这个标准地目的,就是说这一块林子,最终适合种什么树?种什么树效益最大?通过这个标准地这个固定观测,主要是探测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后比如说一亩地造多少林,一亩地能产生多少的生物质,一亩地涵养水源是多少?固定二氧化碳是多少?产生氧气是多少?

在南泥湾刺槐林科研标准地,我们看到了一套特殊的高科技设备,专家介绍,这套设备是集提土壤水分、林内和林外生态气象于一体的观测系统,通过对土壤营养、水分的测定,进而确定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最终制定出合理的树木种植密度。

延安市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专家刘广全:把过去的生态效益真正转化成经济效益,转化成更大的社会效益。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说林下经济如何发展?比如说我们苹果产业,比如说我们的红枣,核桃,还有一系列其他的产业,还包括这个延长产业链,做好深加工,这是我们政府的目标,也是我们科学家的责任,更是农民的需求。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主任仝小林:我们退耕还林20年后虽然绿了,但是我们这个绿,是一个低效的绿,我们如何来保持我们的绿,使我们的这种绿能质量提升。我们现在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现在树种结构单一,林分的密度结构不合理。专家团队来解决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我们林分的质量精准提高,发挥我们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来更好的守住这片绿。

同样,在医疗领域,我市也得到“智囊团”的支招,今年,医院就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之间展开合作,在针灸科成立了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石学医院进行教学查房、义诊、授课及示教等,帮助我市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更好满足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患者王伟:我是一多月前感觉右腿就不行了,走不成了。外科大夫给我的建议是要做手术,抽积液,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结果一个多月的治疗,基本上积液已经全部消掉了,现在行走、下蹲没有任何问题。

患者王伟:前十多天颈椎抽的困,再一个手麻,通过一个多礼拜的治疗,手也已经不麻了,颈椎现在感觉柔和的多。

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闫明亮:能够有院士工作站的入驻,作为一个年轻医生,在这里能够有所学,能够把学到的东西服务于广大患者,感觉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医院针灸科主任付春爱:院士来和专家来,把心脑开窍针刺法、针刺量学,更系统的给我们进行传授,指导我们的科研。今后,我们在石院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会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廖万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皮肤病与真菌病防治研究,在国内外发现9种新的病原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年,廖万清院士工作医院后,通过近两年的培训带动,医院掌握了各类真菌的培养鉴定技术,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不少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患者高红梅:身上痒的,医院来看病,来了一个上海的专家,正好遇上了,给我开了些抹的药吃的药,还顶事了,也不太那么痒了。

患者加力哲:医院皮肤科看荨麻疹的,今天是来复诊,前几次给我开了药,今天又给我换了药,我现在吃了以后没有那么痒,如果再看几回应该就痊愈了。

延安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徐亚楠:廖万清院士安排我们科医院学习真菌检测的新技术。学成归来以后,我们科顺利开展了真菌的荧光检测,这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科室对我们陕北地区皮肤真菌病的一个检测的一个确诊率。

延安医院检验科医学检验师李帅:(我能)去廖万清院士的实验室学习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他有一句座右铭,叫“为理想矢志不渝,积极进取,为事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年轻医学人的榜样。

延安医院检验科主任曹云:院士工作站真菌实验室的成立,吸引了众多的真菌皮肤病患者来我院就诊,通过我科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许多疑难杂症患者确定了感染病种,久治不愈的顽疾得到了根治。

战略转型,人才先行。近年来,我市把人才强市战略作为追赶超越、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从年以来,先后成立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领域涉及能源化工、农业产业、医疗卫生、土壤环境、科技普及、生态水务等方面,共开展42项科研项目研究,引进关键技术、新技术项。

延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市人社局局长刘小鹏:我们要进一步落实我们三年行动方案,把高层次的人才引进,特别是院士专家工作团队的这种力量,作为一个突破点,一方面把高层次的人才在延安搞好服务,然后让他们来带动培养我们地方的专家人才,让高层次人才和我们地方人才进行融合,提高我们整个人才的结构和水平。我们最近要出台一个圣地英才卡,使我们的院士专家团队,在我们延安出行、医疗、就医、居住,包括其他社保方面给他提供一个优惠的待遇,使他们感觉到我们延安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他们在延安发挥很好的作用。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们在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最强大脑”的同时,更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只有建立成熟的运行机制才能将合作落得扎实,走得长远。相信随着院士专家等顶级人才在我市不断落地,在延安这片招贤纳仕、创新发展的沃土上,必然会结出一朵朵绚烂夺目的科技之花,为实现延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