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枣园的窑洞里起草了《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明确把双拥作为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重大准则。延安时期的双拥工作,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的光辉篇章。
时代在变,延安精神和双拥传统在延安大地深深扎下了根,成为延安市历届党委政府传承赓续的政治自觉,成为干部群众、驻延官兵的广泛共识。70多年来,在巍巍宝塔山下,在滚滚延河水旁,一个个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不断上演。
拥军这件事,越干越有劲
做一件事容易,坚持做一件事却很难。拥军这件事,黄陵军嫂师燕一干就是30多年,而且越干越有劲。
“很多战士还不到20岁,早早就离开父母参军报国。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不由得想去关心。”7月14日,在黄陵县城区自家小院里,师燕向记者讲起她的拥军故事。
师燕的丈夫是一名退役军人,她家和驻军某中队是近邻。对于子弟兵,师燕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30多年来,每逢“八一”建军节,她都会自己掏钱为每名中队战士送去一份慰问品,鞋垫、背心、床单、皮手套、雨伞……虽然礼物并不贵重,但从未间断。
每年除夕夜,师燕都会到中队给战士们包饺子,陪他们一起过年。
年,中队一名战士在训练时发生意外,腿部严重骨折,一个人留在宿舍,行动不便。
“到我家里来,我照顾你!”平日里十分温柔的师燕,语气十分坚定。在和中队领导沟通后,师燕把这名战士接到自己家中细心照顾。整整两个月,洗衣、做饭、理发、倒便盆,她没说过一个累字,直至战士彻底康复。
为了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拥军工作,师燕注册成立了“红嫂拥军志愿者协会”。目前,协会吸纳50多名会员,先后组织各种慰问演出40多场、进军营慰问百余次,把欢乐和笑声送进军营,也把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送到战士们的心坎上。
在延安,像这样的拥军故事还有很多。
洛川县退役老兵赵剑波坚持年年把自己种的苹果送到部队,15年来送出“拥军果”2.8万余公斤,有15个部队,数万名官兵,余名老红军、老战士收到过他的苹果;延安爱国拥军协会成立不到两年,已筹措资金多万元,开展拥军活动20余次,为驻军发放慰问金20多万元……
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军人军属
“院里的条件比我家的土窑洞好多了,有电视机、棋牌室,还有护理员,这里就是我的家。”7月15日,在延安八一敬老院,90岁高龄的老战士孙栓胡开心地说。
孙栓胡年参军,参加过宜川战役、瓦子街战役。由于老伴和儿子去世,女儿又远嫁新疆,年,孙栓胡被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养老。
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像孙栓胡一样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还有不少。
延安八一敬老院主要承担延安市13个县(区)重点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工作,是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的温馨家园,也是弘扬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院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把老人当自己的亲人,每逢传统节日,总是守护在老人身边,全心全意服务这些革命功臣。”延安八一敬老院院长薛莉说。
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军人军属,已成为延安自上而下的共识。
近年来,延安市高度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座谈会和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工作协调会,主动为驻延部队解决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军人“三后”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近4年来,延安市县两级支持部队营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为驻军部队解决各类困难63件,安置转业干部81人、符合安置条件退役士兵人,安置率达到%;协调调动安置随军家属12名,货币化安置随军家属30人,随军家属安置率达到%;对77名军人子女入学给予优先优待。
让老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要不是部队帮咱建新房,我不知还得在学校里住多久。”7月14日,在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正在装修新房的柴应德高兴地说。年,柴应德家窑洞坍塌,不得不到村里的旧学校借住。
年,为改善柴应德等22户村民的住房条件,陕西省军区投资43万元,协调黄陵县财政配套万元,加上群众投入87万元,规划建设了崭新的平房。除了住房改造,部队还为安沟村建设了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投入40余万元建成亩翡翠梨园等产业帮扶项目,帮助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某部驻守在南泥湾腹地。官兵们始终以传承南泥湾精神、弘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片精神高地。部队成立了3个学雷锋小组,利用周末假日深入红色景区开展义务讲解。同时,官兵们精心照顾驻地老红军尹长发的遗属,帮助老人安度晚年。
“全市广大群众、民营企业、拥军协会、宗教团体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双拥活动,满怀对国防和军队的真挚情感,以不同形式爱军拥军;广大驻延部队官兵积极投身到抢险救灾、脱贫攻坚等一线,构筑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局面,军民鱼水情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不断升华。”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牛永红说。
(平锐军)
原标题:《圣地延安的军民鱼水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