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北湘江东,山丘起伏水淙淙,中有破屋号石壁,吾家世代居其中……主人身如石壁之健,心如石壁之坚,暮读古今书,朝治园与田,饥食山芋,渴饮清泉,留心大自然之好景,自食其力而乐天。”发黄的纸上笔迹流畅刚劲,一首《石壁吟》展示出写作者心志坚毅、爱国爱家的情怀。这就是望城区周之翰烈士留下来的真迹。

“这份真迹原来放在周之翰老宅中,因为老宅荒废已久,没人居住,发现时候岌岌可危,所幸此份手稿被周之翰家人框裱了起来,挂在墙壁上,受潮不严重,保存较好。”在湖南省方志专家库专家钟铁球介绍,去年望城区对周之翰故居进行修缮,为避免手稿遭到破坏,就转移到了望城区档案馆内进行妥善保管。

周之翰烈士的手稿真迹《石壁吟》。望城区档案馆供图

“这些都是他在长沙时期留下的真迹。”钟铁球表示。得到妥善保管的还有十余本周之翰读过的书,上面也有其阅读后留下的批注和感悟,比如“留此精神到后来担当事业,蹉跎岁月问何日报答君亲”“欲除烦恼须忘我,历经艰难好作人”等,字里行间传递着烈士当时报国报亲恩的满腔热血和勇于担当的忘我精神。

周之翰年12月29日生于长沙县临湘镇石壁脚(今望城区桥驿镇洪家村),兄妹4人,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亲还是想方设法让周之翰读了10年的书。周之翰天资聪颖,在学校学习十分勤奋,各门成绩都很优秀,尤其作文文理通顺,立意新颖,很受老师推崇,文章、诗词经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年,周之翰从学校结业回家,在蔡家屋场教私塾。这时周之翰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也更广泛地涉猎历史知识,他常和好友一起谈古论今,每每谈到当时的国内形势,无不充斥着深深的忧虑。这期间就留下了保留至今的《石壁吟》并以周石壁自名。“诗中可以看出周之翰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然而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血性男儿岂能苟安?”

在姑父、地下党员盛炳章那里,周之翰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经过培养、考察,年4月,他由铜官地下党组织吸收入党,随后他陆续发展佘博心、陈启万、周桂和、黄碧光(女)等加入党组织,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年7月,周之翰担任铁石支部支部书记。年8月,被推荐去延安。钟铁球说,“由于是长沙县委选送的,又是基层党支部书记,持有徐特立标有‘兄’字的介绍信,直接经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到陕西洛川县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随后安排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抗大第六大队)学习。”

结业后周之翰被分配到八路军师旅,完成了从一名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彻底转变,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旅部组织干事、组织股长,旅团第2营政治教导员,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著名的晋冀豫年夏季反“扫荡”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豫北战役。“旅了不得,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多场著名战役,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旅的形象凸显了出来,其下辖的几个团的团长也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人物。”

年洛阳战役中,周之翰在战场受伤,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7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