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多年前
一直是贫穷和干旱的象征
而今天以洛川苹果为代表
陕西苹果世界闻名
这里的果园面积超过50万亩
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
种苹果却遭到了
大多数洛川人的反对
40年洛川苹果
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之路
终于红满黄土高原
金秋十月,50多万亩红透了的苹果,把黄土高原上的洛川装扮的妩媚动人。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的国家级苹果园示范园区内,一派忙碌的景象。
洛川种植苹果的历史较早
年阿寺村村民李新安
从河南灵宝引进了多棵苹果树苗
开创了“黄土高原上的创举”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很快能吃饱了
但还是没钱花
年,对洛川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是陕西省“八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扶持果品基地建设的系列举措。在这种背景下,洛川县决定以户办家庭果园为主,大力发展苹果生产,并计划到年底建成15万亩苹果商品生产基地。
在刚刚解决温饱的年代
要把大量的农田用来栽苹果树
很多人想不通
群众之所以有抵触
主要是几年前栽种的亩果园
还没有大面积挂果
村民还没尝到甜头
当时下的任务,如果乡镇完不成任务,乡镇书记、乡长就地免职。为了让老百姓栽果树,不惜把老百姓家里的电视抱走,你把树栽上后再给你把电视抱回去。
年国庆节过后,事情有了转机。
原因是洛阳村之前栽种的亩果园大面积挂果,果园有了效益,农民栽种苹果树的积极性一下子变得高涨起来。到了年,全县15万亩的苹果园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苹果,从此给洛川人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然而,丰收的喜悦却是短暂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到4年前后,苹果市场行情突变。红富士由每公斤两块钱左右下降到六七毛钱,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挖树砍树的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国的苹果面积过大。
二是果区的分布不合理,非优生区的苹果栽种面积过大,接近全省种植面积的30%。
三是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加之管理技术落后,导致苹果商品率较低。
当时,甚至有专家指出,苹果产业调整的方向就是产业收缩。然而,此时的洛川县却做出发展50万亩苹果、把洛川打造成苹果专业县的决定。
我们就认为要逆向思维,在别人挖树的时候,我们大上。这时候我们大上以后,等到我们结果子了,全国的非适生区就淘汰了,这时候我们的苹果就能抢上好的价格,就有好的收益。
洛川之所以敢于逆势而上,主要基于我省适时调整了苹果产业发展的政策。
0年9月25日,省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将苹果确立为我省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明确了优生区的栽种比例为85%,优果率提高到60%;并明确到8年全省建设万亩绿色苹果基地。
因为我们农民纯收入低,是陕西最大的一个短板。你种粮食不能保证收入,因为靠天(吃饭),水利设施跟不上,种果业没问题。所以要提高农民收入,抓果业入手,这是一个突破口。
正是在这一时期
“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
这四项对陕西苹果发展
起到脱胎换骨作用的关键技术应运而生
但是这些先进理念
超越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推广起来并不顺利
为了让农民接受“四项关键技术”,当时的洛川县乡两级干部可没少下功夫。
县上不仅在一些乡镇选择示范园先行引导,按照第一年块钱,第二年0块钱,第三年0块钱补贴给那些敢于实验的果农。甚至不惜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逼着乡镇干部带着锯子去农民地里锯树。
老百姓第二天上访,但是我们给老百姓承诺说,你放心,后面你看效果好,真正有损失,政府给你赔偿。
行政推动加上科技引领
原来的粗放式生产迅速得到扭转
小小的苹果被越做越精细
红苹果渐渐成为了“金苹果”
今天,洛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全村建有多亩国家级标准化苹果园,村里的苹果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专供苹果,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6万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
变化太大太大,以前农民谁敢想买车?我在我们村,应该是第一批买车的,第一批买车的。
如今洛川全县苹果栽种面积
已超过50万亩
农民人均拥有苹果园3.1亩
居全国之首
12%的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
76%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
洛川苹果已经出口世界上20多个国家,年出口鲜果10万吨以上,成为陕西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与此同时,经过几十年发展,洛川的苹果规模已经触摸到了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因为全县64万亩土地中,用于苹果栽植的已达50万亩。
怎样让洛川的苹果产业续写辉煌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洛川瞄准苹果市场的下游产业链
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
农产品地方标准
成为全国唯一整县通过
国家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认证基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