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县的阎家庵血社火是全国此类民俗中唯一在夜晚以地台社火形式进行表演的民俗事象。
从字面来看,“血”的物质性以及由其所产生的“血腥”视觉效果,是“血社火”概念之所以产生的核心要素,但是,阎家庵的血社火民俗在未经“改造”之前却并非是以“血”作为视觉装扮要素的,而且在其承传过程中,随着时代因素和非遗保护语境的更变,该民俗的内质细节和形式也发生了某些转异。
血社火是目前留存于陕西关中、洛川县、南郑县及山西运城和洪洞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该民俗以血腥恐怖的装扮为其视觉特征,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念,以弘扬正义,抑制邪恶为主旨的民间游艺形式。
在该民俗不断被热捧的很多年中,阎家庵血社火一直处于隐匿状态。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和该民俗的断流,就连很多陇县民众也对其闻所未闻。
阎家庵村现属陇县东南镇管辖,距县城约30多里的路程,处于陇山山系的东部区域,在道路未经硬化、“村村通”工程启动之前,作为山乡区域的乡村交通是可想而知的。
阎家庵现为整合后的一个大村落,一二组为梁子坪,四组为五家湾,五组为桑家湾,六组为安山坡,本文所说的阎家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阎家庵自然村落,如今村口所立的一通石碑上镌刻着“据说村内有明代建造的慈康庵,阎姓居住庵旁,故名。”
目前,属于阎家庵村三组。根据笔者的走访调研,闫家庵村的庙宇全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间被毁,目前仅有的两三个小庙都是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
阎家庵的姓氏很杂,除了主体的阎姓之外,还有梁、武、杨、王等姓氏。因为村落规模小,经济贫弱,氏族的力量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明代时村里所建的慈康庵,其“康”指的是康姓家族,因本村康姓资力雄厚,族人甚众,于是便将其捐资所建的庵堂命名为“慈康庵”,后来,康姓家族败落,乡民又将此庵改为“慈航庵”了。但至于阎家庵明代之前叫什么,村民不知,亦无记载。
但奇怪的是,目前该村已经没有康姓人家了。慈航庵也于20世纪60年代间被毁。后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新建的慈航庵有前后两座殿,分别供奉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和武圣关羽。据说,新建庙宇门口所矗的一对石狮为明代原庵遗物。
上图中的慈航庵是闫家庵村最大的庙宇,血社火的表演通常就在此庵前的空地上举行)。
举行血社火表演的慈航庵阎家庵现有乡民80余户,共余人。该村绝大多数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有年轻人到陇县县城、宝鸡市、西安或外省区域打工,该村民居建筑至今仍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土木房屋为主,新型的混凝土建筑约占5%不到。
目前每位村民拥有耕地1.3亩,由于村落处于山体和丘陵地带交壤处,坡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能够灌溉的土地仅占总土地的10%。除了一年两料小麦和玉米的庄稼收成,部分乡民还从事烤烟、奶牛、山羊及家禽的饲养,但规模都很小,其能起到一点补贴家用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