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
昔日的洛川,因“洛川会议”而著名,今天的洛川,因“洛川苹果”而驰名。洛川地处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人称“苹果之乡”,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另一张名片。如此辉煌的洛川,让我们一个个曾经在此下乡插队的北京知青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说到洛川苹果。不得不提五十年前我插队的东井村。东井村是种植苹果起步比较早的生产队,大概是离“洛川苹果第一村”的阿寺村比较近,受其影响,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试种。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贫瘠的黄土地,干旱少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作,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穷则思变,队上决定种植苹果以副养农。为了不影响种粮吃饭的问题,选择了一块平坦土地的边缘,三面是沟的崖畔畔上,栽下了几十棵苹果树,祈盼着它能长大结果,增加点收入。
果园由村里一位叫袁启楼的农业技术员打理,而果园也由此成了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学生娃心中一块神秘的地方。初春的一天,我们去给果园送粪,刚把粪土倒入指定的地方,就急着去看果园的究竟。啊,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一行行果树纵横排列整齐,枝桠饱满蓄势待发。苹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即便在北京能经常吃到苹果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真没想到,在这穷乡僻壤,缺吃少穿的地方,还种着这么多苹果树。童心未眠,啥时能吃到苹果,成了我们心中的念想。
八月的一天,干旱缺雨的黄土高原下雨了,我们理所应当睡到了自然醒。由于阴天,黑黢黢的窑洞显得更加阴暗,让人感到压抑。我们五个人挤在窑洞门口,一边看着下雨,一边哼唱着那几首滚瓜烂熟的歌曲。这时,有个同学突发奇想:“咱们去果园吧,看看苹果长多大了?”大家积极响应,立刻兴奋起来,开始翻箱倒柜,找出压在箱底的雨衣,蹬上雨鞋就出发了,兴趣使然动作那叫一个利落。
刚一出院门,看见躲在门洞避雨的老乡和我们打招呼:“奏萨qi?(干什么去?)”“去自留地摘菜去。”我们的自留地就在果园不远的地方,自圆其说,给人家一个下雨出去的正当理由。雨不大,调皮的雨点像老天撒下的珍珠,打在雨衣上滴滴答答作响;被雨水浸泡过的土路,泥泞不堪,一踩一滑一脚泥,松软的黄泥粘在胶鞋上,走两步就得抬起脚来甩一甩;艳丽的塑料雨衣格外显眼,五彩缤纷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好不容易走到了果园,满眼的郁郁葱葱,枝头上挂满了圆个蛋蛋的青苹果,似乎闻到了苹果的清香,垂涎欲滴,真想上去摘几个吃个够。“有贼心,没贼胆”的我们犹豫片刻,担心摘多了,会被果园技术员发现,因为他把果树侍弄的就像养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精心。最后决定每人只摘一个,左挑右选,看准了一个大的赶快摘下来装进兜里,打道回府。
回来的路上雨也停了,泥泞的小路没有影响我们心情,暗自窃喜,一会儿功夫就回到了村子。一进村就见几个小碎娃嘴里嚷嚷着“回来了,回来了!”原来村里人是在等着看我们身上穿的漂亮雨衣呢。几个女子走到我们跟前,羡慕地用手去摸还带着雨珠的雨衣,嘴里说着:“这雨衣光光的,穿在身上美太太地(就是特别好看的意思)”。我们装着若无其事地样子,聊了几句急忙回到窑里,做贼心虚把门关上,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苹果,顾不上洗,更舍不得削皮,一口咬下去,涩中带酸,酸里带甜的味道蔓延开来,久违了的苹果,那淡淡的清香在口中萦绕,不忘用当地话叫好:“嘹咋咧!美得很!”连吃带笑好一个不亦乐乎。
可万万没想到,那高兴劲儿还没有过去一会儿,一个同学就说自己肚子有点疼,大家还开玩笑说:“不会是吃苹果吃的吧?”又过了一会儿,她还说疼,赶快把村里的赤脚医生王新民找来,王新民和我们可熟,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找他,给上两片药一吃就好。王新民看病很认真,首先问了问肚子疼的位置,接着又问:“你们早上吃的什么?”“馍和稀饭”。他皱着眉头一边琢磨,一边念叨:“不应该呀!”只见他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什么:“你们刚才是不是去果园了,吃苹果了吧!”
一语道破天机。“你怎么知道我们吃苹果了?”“因为,那苹果树刚刚打过农药,苹果上有农药残留,她吃的那个果子,可能残留农药多点,就有中毒的反应,你们吃的可能没有打上农药,所以没事。”我们一听“农药中毒”立刻紧张起来,“不会出人命吧?”赤脚医生一看我们那样,担心吓着我们,赶快说:“不会的,多喝点水就行了,以后不敢再去偷吃苹果了啊!”
一次贪吃,留下了终身记忆,吃苹果必须削皮。
插队第二年的春天,我们接到了一次去果园干活的机会,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果园的活,比较轻,还有点技术含量。一到果园,技术员告诉我们是给苹果嫁接,还真是个技术活,“我们能行吗?”“我教你们,用心学就会了。”只见技术员手拿一把小刻刀做着示范,一边口传心授,要求手要轻,先找好适合嫁接的位置,刻上一个丁字形,用刀尖剥离开划开的树皮,再把优良品种的枝条根部斜切45度,插入切口,绑上绳子就好啦。按照要求,我们做的很认真,像给一棵棵小果树苗做移植手术,其实嫁接起到的作用,就是改良树种基因,培植优良品种。
还是那年,麦收后,队上决定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比原来那块试验果园大了好几倍,只见技术员用丈量尺测量着数据,在行与行的交汇点画上标记,我们负责挖坑,种树,一边干活,一边憧憬着未来村子的发展。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些革命年代栽下的小树苗苗,见证着洛川苹果产业的发展,长成了“摇钱树”,结出了脱贫致富的“幸福果”。
年暑假,我和同学锡琴回到了阔别28年的东井村。苹果产业让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还是那块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已经全部种上了苹果树,这时的洛川苹果已声名远扬,我们说:“从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
东井村变了,村址搬到了公路旁,一排排的新窑洞,宽敞明亮,窑面都贴上了瓷砖,大气中透着豪华;“前程似锦”的对联,彰显着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院子里停放着新买的三轮车;青砖铺就的甬道两旁,种满了鲜花;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乡亲们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
时光荏苒快如梭,距离我们回村又过去了20多年。这些年,依托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家家的好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经常听说有的乡亲在县城买了楼房,有的开上了小汽车,还有的把精力资金投入到子女教育上,把娃送到了省城西安上学,乡亲们自豪地说:“我们也要学城里人,将来把娃送到国外去读书长见识。”
洛川是我们北京知青的第二故乡。苹果给家乡人不仅带来了财富,还有荣誉、更带来了“以艰苦创业为词,以创新进取为曲”的可歌可泣的奋进精神!相信洛川的苹果明天更香甜!洛川人民的生活明天更美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