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生(-),字广庭,号耀荣,乳名来功,出生于灵宝市焦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成年后主张靠自己的力量工作、生活,遂改名工生。
年,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年在北平参与筹建香山慈幼院,期间,他与满族旗人、清室后裔英宝珠结婚,婚后与英氏一起,到山西省太原、大同等地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年,工生与英氏携子女回到灵宝,从青岛、烟台等地引进了优良苹果树苗棵,品种主要有国光、红玉等,这便是灵宝良种苹果之始。另外,他们引进了山东肥城桃、新疆葡萄、山西杏、安徽萧县石榴、安徽砀山梨等比较优良的树种。
但是,由于新栽的果树收益甚少,无法维持生计工生只好再度外出,在国民党军队中谋生。在外任职期间,工生曾数次返回家乡,在果园中养意大利良种蜂箱,还养过大量的安哥拉长毛兔、来杭鸡,并做过人工培植蘑菇的试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试验均告失败,使工生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年李工生返回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外出任职。
工生返乡之后,下定决心扩大果园面积,以全部精力来研究苹果栽培管理技术。他将果园定名为工生果园,并将在外地谋生的长子世坤、次子世同叫回,协助他管理果园。
他还想方设法购买了当时非常不易买到的园林学方面的图书《生物学精义》《土壤学》《果树剪定法》《苹果栽培》和《病虫害防治学》等,反复钻研,实地试验,终于积累了一整套的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育出了质优味甜的苹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据知情人回忆,国民党政府中的许多高级官员,如蒋鼎文、何应钦、卫立煌、冯钦哉、刘茂恩和李振清等,均到过李工生的果园,称赞工生为中国的“苹果大王”。
工生为培植果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和北平、郑州的园艺试验场(站),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西北农学院园艺系的行家里手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常书信往来,交流工作情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有的专家还亲自前来进行指点。工生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土洋结合的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索,他试种的除虫菊,取得成功,并推广到民间。
在苹果盛产的年,他还进行土窑洞储藏保鲜技术试验,初步解决了苹果在北方越冬储存的问题,并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还严格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商标宣传工作,将苹果销往西安、南京等地,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工生研究果树,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主张“实业富民”“兴利于民”。他经常利用灵宝的许多庙会、集会进行宣传,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又采用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等方式,很受广大农民欢迎。
他在宣传中请人品尝苹果,以增强宣传效果。有时,他还将管理果园用的、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喷雾器等工具带上,进行操作示范,引起了围观者极大的兴趣,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一些原来反对他培植果园的亲戚,首先响应,在许多村庄栽植了苹果树,继而又带动了其他一些农民。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苹果园已由他最初栽植的15亩发展到数十个村庄的多亩,所产的苹果被誉为灵宝的“三大宝”之一。
他的这一成功之举在当时的政界也引起了震动,一些国民党军政要员也派人来向他学习栽培技术,准备在政治上失意后走办实业的道路,于是灵宝苹果又被引种到陕西省洛川县及河南省的许昌一带,均引起当地高度重视,成为当地的特产。
年冬,工生积劳成疾,卧床半年后,病逝在他的果园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工生果园的基础上,办起了灵宝县园艺场,灵宝苹果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苹果产业的发展为振兴灵宝经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