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石关不叫黑石关以前,我也不知道还要向前移多少个世纪的时期,黄河之南,嵩山以北,是一片气候湿润,水草茂盛,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单说水源,就有华山系的洛河,熊耳山麓的伊河,偃师市的花城河与巩义的曹河,沙沟河,乌罗河,巩偃交界的休水,等等。这里大象游弋,渔歌唱晚,呦呦鹿鸣,鸟语花香,狼罴(音PI,棕熊)虎豹出没,天然的动物乐园。
此后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说有嵩山的地壳运动:或火山,或沧海桑田,我还是不知道?但白云山(鲁庄镇南)上的红石头,高人称为“火成岩”;而缑山(偃师市南)西的青石头,比如说给宋皇寝陵加工瑞禽巨兽,石人石马那些石料,学者就是呼其为“水成岩”的。不是将青石叫石灰石的吗?还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客观佐证。但是,这些可别向我探求究竟就行了。因为俺不懂。但是,在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平整土地时,或说起高填低中,回郭镇中岭(南罗村西南)是发现过灶膛的红土,和周围的蛤类、蚬类、蚌类的壳的,尽管那时人们无暇顾及那些“旧文化”之类的东西。还有,从中岭老“指路碑”处向西行,到兵器工业部厂的南厢,里河东沿的悬崖峭壁上,淘气的人儿掏野鸽子窝时,竟发现了可作刀剪药(止血类)用的龙骨,他们送给我那一段,拜行家睹,曰:东方剑齿象牙耶!七八十年代农家在沙沟河(南罗村南)土崖挖窑洞时也发现了象牙,带到巩县文物所进行了鉴定,并得到了表扬。
此后,伏羲帝来了,炎帝来了,黄帝来了,舜尧鲧禹相继来了。当禹抡起劈山大斧,把黑石山(芝田镇益家窝村北)砍个豁口时,原来的瀑布变为一泻千里的飞流。在水滴石穿的软硬较量的时光中,伊洛川渐渐现形,两厢的黄土高坡,也被流泄的水儿划出了千沟万壑。传说现在柏峪村启母少姨庙(四座庙)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水文观测点之一。
据说,回郭镇中岭南端的安头村(属巩义鲁庄镇),就是由早先渡口处的一个庵棚(茶水摊儿或小饭店)发展起来的,当水位线渐渐退到回郭镇的邵寨、小寨高度时,灰泊头(也叫灰坡头)的雏形也出现了。周边大量的氧化钙集此外运,灰泊头喊出来了。灰泊头就是一个小码头,亦或小渔村。和若干若干年后广东的深圳有丁点相似。不然,此后的回郭镇人能够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回郭镇深圳是中国的两大名镇呢?你说是不是?
朱元璋时代的洪洞南迁的大移民前,相传回郭镇有土著居民的四姓,按住的方位那叫“东安西康,南胡北方”。
还传说若干年前,伊洛河也有叫清河的以北、邙山南坡寺沟(现偃师一村)的一位农夫,一日看着院内一只刚挑满清水的大缸发呆发愣,明如镜的大缸水面上,显现出几株状如游龙的古柏。一时间,轰动遐迩,已观者,欲睹者,人潮涌动,天示祥瑞啊!有堪舆家取罗盘,定方位,觅真迹。几天后,呵呵,在灰泊头东一条大沟壕(沙沟河)东壁上,就生长着这几株古柏。在此后的远交近哄中,南岗古柏幸运地入选为原巩县的老八景之一而载入史册。
善男信女们那个兴奋劲儿,不亚于温县人上邙山头癸典女娲娘娘,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不怕路途遥远,不畏曲径高险,硬是肩挑秦砖,背负汉瓦,在南岗古柏侧修建了一座“悬柏庙”以利顶礼祭祀。还在庙旁置了石磨一盘,天旱时,有足如三寸金莲者推起正转、倒转,那空磨由旋转摩擦时发出的隆隆声,可以引发天上的雷霆,接着就会下雨了,传说是很灵验的。那就很灵验吧,我可没写“姑妄信之”啊!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男信女就约定俗成,把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定为古会,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今天回郭镇柏漫村古会的由来。
由李渊、李世民父子和他们的团队创建的大唐,据传到李隆基掌柄时,达到了“贞观盛世”,或唤贞观之治,这应该是个由量到质的转化。而盛极而衰也是由这个唐玄宗身领的,玄不?这个衰咱不知与杨玉环、杨国忠姐弟俩有没有关系,和“红颜误国”有没有应验,已非吾论,但它一定与安禄山、史思明这俩货有关。称为“安史之乱”的时期,“烽火”何止“连三月”啊!幸亏世间的事儿都是一物降一物的,此时又出了个郭子仪父子。几载征讨,终于在黄河之北,冀州之南,得以平叛,斩安首级。皇帝一高兴,不仅把郭子仪封了个“汾阳王”亲切地呼其为“王兄”,还把公主许配与军二代为妻。且不说此后又衍生出来一个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打金枝”戏曲来,单说“汾阳王”凯旋班师回朝,正是阳春三月、天晴气爽、惠风和畅之时,但是,灰泊头一带,路上行人如织,万头攒动,尽向南岗而趋。经询问,方知古柏之旁有一个恶风洞,传说洞深莫测,蜿延至白云山下,每于立夏前后,怪风频出,热火燎得小麦青干,重者颗粒无收。那“汾阳王”乘着平叛勇气之盛,为民除害之情烈,遂从驻地(现回郭镇驻驾庄村)返回,驾临南岗古柏处(现回郭镇柏漫村南岭),果见洞穴内热风呼呼,连呼怪哉,从腰部拔出三尺‘龙泉’宝剑,插入洞顶,洞内出风刹那凉爽柔和(传说很神)。这抗‘干热风’比‘磷酸二氢钾’还快,围观民众山呼千岁,并把这个恶风洞改名“遏风洞”,挨着“悬柏庙”又修了一座“汾阳王庙”以彰其功。把灰泊头也换名回郭镇(镇名逐渐演变为回郭头,回郭头镇,回郭镇)。自然了,中间还加了一段“庙是悬柏庙,妻是悬柏妻,小官来说媒,嫁给郭子仪”的虽荒诞,不见经传倒也美丽动人的故事,此处就不细表了。
回郭镇既能成镇,就得有镇的架势。(回郭镇位于伊洛川南厢,地形是南依坡,北临河)。于是,回郭镇的乡贤达人们出面,对镇内进行了依坡临河的整体规划,设计成三纵三横的街道布局,配置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的拐巷、胡同,通的不通的。外人入里,就如同进了迷魂阵、八卦阵。
中街(正街)由东大庙始(医院南边),西经“关爷阁”,赵家祠堂,“祥云集”,李家祠堂,马家祠堂,“天爷庙”,“黄龙阁”到西门,外有西河沟,小西门,三角堂,出西门至驻驾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伊洛河水患频繁,当黄水涛涛围镇时,中街以北人家的红薯窖内出水,街南则无,怪乎?南街由奶奶堂、双辘轳井、包公庙,黑龙堂隔寨墙与王家祠堂相望;北街与中街隔百二丈而平行。由东寨门与东菜园起,绕北门过北寺而达西门。此为东西。东一横街起于双辘轳井,过关爷阁,北抵寨墙;中横街由郝家祠堂、南寺、李沟、马口直达北门;西横街由芦医庙、包公庙,过黄龙阁(俗称小口)到北街,西拐为北寺。单看这布局,不是内藏玄机奥妙,也够气冲斗牛的了。
四八年前的河南,最著名的四害是“水旱蝗汤”,但刀客匪贼也不少。于是,回郭镇人又议论着修寨墙了。这是不是受朱洪武军师刘伯温的治国大策:“高筑墙,广积粮,还为王”的启迪有关,吾不得知,可这防土匪是一定的。据传,豫西当年的土围子寨墙,那是相当相当多的。
相传,修寨墙时,要求全镇有大马车的人家都得参与运土的干活儿。经过勘察设计运算,设有东西南北四门,还有东南门、小南门、西南门、小西门等等。但是算来算去,到时运的土,用于板筑的完工,还有差距。这个包工头(那时还没有这个称呼)别号“横里撑”,心生一谋,召集所有有大车之家,开会宣布,拉土筑墙,乃利镇利民之大善事,希望各位乡贤都能够积极踊跃,勠力同心。为赏罚公平、规定,每天来的最后一辆车的人家,加罚三车土。此规既出,各个有脸面有头脑的主门,真的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地,争先恐后了。可那“横里撑”回家后,私下交待他家的车把式,明日头一天,车套的晚一点啊。自然,第一天他就把车把式严厉的呵斥了一顿,罚土三车。回家后和车把式共进晚餐,还给对方加了碗猪肉肘子。
无论干什么事,总会有个先来后到的,这拉土车每天都免不了有最晚的,“横里撑”已开罚己之先河,没人敢不服气,不兑现。如此这般的结果,嗨!修筑寨墙的土、够咯!
回郭镇寨墙高三丈五,三丈二尺处,外高内低,高处遮挡,低处行人。依镇形,地势延绵起伏。寨门有两扇钉有元宝钉的大木门,晚上一关,门顶木一横,那时的回郭镇,就固若金汤了。想当年,陕西土匪胡立僧攻打回郭镇,由于寨墙的天然阻挡,百姓借助寨墙的优势奋勇抵抗,才使寨内百姓免受伤害。
护镇河只有寨墙北边有。由西门到东门,不用怀疑,那是为了让西门旁‘里河’内的山洪能够顺利地乖乖的绕镇北东流而规划的。
镇内分为六个街,以后改为六个生产合作社,后又变为六个大队,如今又成了六个村(东庙村,马口村,李沟村,芦医庙村,李沟村,北寺村)。每个村都有小学一座,至今还有三个初中,一个高中。
传说四十年代初,回郭镇镇公所的康文汉所长(北寺人),在一天中分别接待过皮定均部、汤恩伯部和日本鬼子。巧妙的是,此三方互不相知,也相安无事。因康所长周旋有方,所内有前门和后门,以免双方碰头不妙。解放后皮定军将军来巩县视察工作,点名要康所长一块叙叙旧情,感谢他当年为党做出的贡献。这里不多表了。
邵寨是一个有故事的土疙瘩,位于东庙村南部,不仅皮定军、徐子荣攻打过,中共巩义(原巩县)县委的第一次会议就在邵寨的邵昌国家里召开,洛阳地委派代表来到邵寨(当年回郭镇属洛阳管辖),为了保密,借家里孙子满月待客之际,宣布了巩县县委的成立,王桂五(现鲁庄镇北侯村人)任中共巩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接下来的卷烟加工、电厂拉喂、乡镇企业、纺纱印染、电线电缆、铝业加工的持续辉煌,敢为人先,大众已知,故不赘述。
回郭镇人有史以来为何总是让外地人崇拜?我认为原因就是:回郭镇人民的胸中,永远有个《回郭镇的春天》。
作者:镜嵩-赵中岳
编辑:神采巩义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