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刘枫通讯员冯妮娜白利民
“京兆村,聚福地,村规民约新风气。价值观,要牢记,爱党爱国志不移……”5月6日,以快板形式说唱《京兆村村规民约》时,家住延安市洛川县交口河镇京兆村的韩礼才满脸骄傲。
成立“五老”志愿服务队,制定《京兆村村规民约》,建立“和事佬调解室”……近年来,京兆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发动乡贤力量为助力乡村振兴献计出力,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可感可触可享。
“乡贤+非遗传承”
涵养新时代乡风文明
“京兆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川老秧歌的发源地。受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秧歌。年退休后,我开始发动村里的老人搜集散落民间的秧歌词曲,希望可以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今年72岁的村民韩礼才说。
十几年来,韩礼才先后整理出秧歌词曲80余首,并利用闲暇时间组织村里老人排演。年,洛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后,韩礼才萌生了组建京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五老”志愿服务队的想法。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支持,村里的退休教师吴建元,退休工人王金成、吴有才等也积极报名参加。
“五老”志愿服务队把村里一些喜欢捏面花、剪纸、打鼓的村民组织起来,不定期在村文化广场上表演,既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今,在京兆村村史馆,面花、毛麻绣、剪纸、农耕用具随处可见。“五老”志愿服务队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村名起源、洛川老秧歌、生产习俗等。
此外,韩礼才还组织队员结合党的政策、村规民约和相关书籍,把经典篇章和金句改编为秧歌、快板等在村文化广场、田间地头表演,引导村民遵规守纪、勤劳致富,形成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每逢农闲时节,村上的自乐班就活跃起来,有说快板的、拉二胡的、吹笛子的、表演秧歌的,热闹得很!咱要继续发挥余热,为村子发展贡献力量。”村民吴宝来高兴地说。
“乡贤+产业振兴”
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自从村上豆腐坊建成后,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一个月工资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计,我很满意!”京兆村村民谢金霞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京兆村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在乡贤的号召和发动下,通过土地流转、引贤招能、引进企业等,不断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京兆村引进长寿豆业豆腐坊,并于年正式投产。
“企业负责厂区周围环境美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并为村上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了村子、企业、村民‘三赢’。”京兆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录表示。
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及文化旅游产业,洛川县交口河镇规划了智慧采摘区、苹果主题文化区、民俗服务区、生态体验区、高端游赏区等5大区,在打造旅游业的同时带动本镇经济发展。
乘着苹果产业发展的东风,京兆村亩土地以每年每亩元的价格,流转给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管理。随着各类企业的入驻,以豆腐渣为饲料供给养殖企业,再用羊粪猪粪等为苹果树提供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促进了京兆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贤+志愿服务”
解决群众急难问题
年3月,京兆村两位村民因排水渠不畅发生争吵。该村“和事佬”了解情况后,多次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反复讲和谐相处的好处,最终双方和解。
为调解村里各种矛盾纠纷,京兆村建立了“和事佬调解室”,把王明生、王贵荣、吴金芳、韩振发等一些有威望的乡贤能人组织起来,搭建起乡贤与乡村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平台。村民有了矛盾纠纷,就让“和事佬”进行调解,第一时间化解矛盾。
近年来,京兆村“和事佬调解室”化解各类民间纠纷50余起,促进了邻里和谐。在这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兼具乡土化与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也正在构建。
不仅如此, “我们先后帮困助残60余人次,帮助村民修剪果树、销售苹果、打扫庭院、购买生活用品等,群众还是比较认可的。”帮困助残服务队成员吴堡亮说。
如今的京兆村,环境美了、产业强了、群众富了,逐渐成了周边群众的休闲打卡地,一幅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高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051.html